形态描述
形态 依据四川峨眉山(50雄、50雌、卵及蝌蚪)标本。
成体:雄蛙体长37mm,雌蛙体长50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97。头扁平头长大于头宽;吻端钝圆,突出于下唇,吻长为体长的15%左右,等于或略小于眼径;吻棱明显,颊部略向外侧倾斜;鼻孔位于吻眼之间,眼间距小于鼻间距而等于上眼睑宽;鼓膜明显,为眼径的1/3-1/2;犁骨齿二短行在内鼻孔之间向后方中线倾斜;舌呈卵圆形,后端缺刻深。
前臂及手长为体长之半,指较细长,指长顺序为3、4、2、1,第一、第二指几乎等长,短于第四指;各指均有吸盘及边缘沟,第一指吸盘小于其他各指吸盘,第三指吸盘小于鼓膜;关节下瘤明显,有指基下瘤。后肢细长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吻端或吻眼之间,左、右跟部重叠较多,足比径短;趾扁平,趾端均有吸盘及边缘沟,趾吸盘小于指吸盘;除第四趾蹼达第三关节下瘤外,其余各趾蹼均达趾端,第一、第五趾游离侧缘膜明显,外侧蹠间蹼几乎达蹠基部;关节下瘤明显;内蹠突呈椭圆形,外踱突无或小而不显。
生活时皮肤较光滑。液浸标本背面满布较小的痣粒,体侧痣粒较少;颞褶不明显,背侧褶平直。腹面光滑。
生活时背部橄榄绿色、灰棕色或棕红色,有不规则深色小斑点;体侧绿色,下方乳黄具棕色云斑;自吻端沿吻棱下方达鼓膜为深棕色,沿上唇缘达肩部有一条乳黄色线纹;下唇缘色浅;四肢背面棕褐色,有规则的深色横纹。腹面浅黄色,多数标本咽喉部及胸部有深色云斑。液浸标本灰褐色,背侧褶外侧色深,色斑不甚清晰。
第二性征:雄蛙体小,前臂较粗,第一指基部婚垫大,上面具细颗粒;有1对咽侧下外声囊,声囊孔大,呈圆形;有雄性线。
卵:卵粒呈白色,平均卵径为2.8mm,外有卵胶膜2层。
蝌蚪:生活时背面深棕色或深灰色,尾部橄榄绿色或深灰色,尾鳍上有细线纹。第37-39期蝌蚪头体长18mm,跗足长5-7.2mm,尾长为体长的1.7倍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98;尾肌发达,尾鳍前段低平,尾端钝圆;体扁平;吻长,吻端圆,鼻孔位于吻眼之间;眼位于头背面;出水孔位于体左侧,有游离短管;口后有1个大的腹吸盘;肛孔小,开口于游离肛管末端。口大,位于头腹面,上唇缘口角处唇乳突整齐,下唇乳突一排;唇齿式为Ⅲ:4+4/1+1:Ⅱ,少数为Ⅲ:3+3/1+1:Ⅱ;口后方有一 “U” 形大的腹吸盘,腹部后方左、右各有1个黄色腺体,小蝌蚪两腺体相遇,背面眼后有1对腺体。跗足长8mm的蝌蚪,背侧褶隐约可见,胫、跗背面深色横纹很醒目,口部及腹吸盘无变化,腹后两腺体在股基部相遇;右前肢已伸出的蝌蚪,体长28mm左右,尾长20-30mm。
成体:雄蛙体长37mm,雌蛙体长50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97。头扁平头长大于头宽;吻端钝圆,突出于下唇,吻长为体长的15%左右,等于或略小于眼径;吻棱明显,颊部略向外侧倾斜;鼻孔位于吻眼之间,眼间距小于鼻间距而等于上眼睑宽;鼓膜明显,为眼径的1/3-1/2;犁骨齿二短行在内鼻孔之间向后方中线倾斜;舌呈卵圆形,后端缺刻深。
前臂及手长为体长之半,指较细长,指长顺序为3、4、2、1,第一、第二指几乎等长,短于第四指;各指均有吸盘及边缘沟,第一指吸盘小于其他各指吸盘,第三指吸盘小于鼓膜;关节下瘤明显,有指基下瘤。后肢细长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吻端或吻眼之间,左、右跟部重叠较多,足比径短;趾扁平,趾端均有吸盘及边缘沟,趾吸盘小于指吸盘;除第四趾蹼达第三关节下瘤外,其余各趾蹼均达趾端,第一、第五趾游离侧缘膜明显,外侧蹠间蹼几乎达蹠基部;关节下瘤明显;内蹠突呈椭圆形,外踱突无或小而不显。
生活时皮肤较光滑。液浸标本背面满布较小的痣粒,体侧痣粒较少;颞褶不明显,背侧褶平直。腹面光滑。
生活时背部橄榄绿色、灰棕色或棕红色,有不规则深色小斑点;体侧绿色,下方乳黄具棕色云斑;自吻端沿吻棱下方达鼓膜为深棕色,沿上唇缘达肩部有一条乳黄色线纹;下唇缘色浅;四肢背面棕褐色,有规则的深色横纹。腹面浅黄色,多数标本咽喉部及胸部有深色云斑。液浸标本灰褐色,背侧褶外侧色深,色斑不甚清晰。
第二性征:雄蛙体小,前臂较粗,第一指基部婚垫大,上面具细颗粒;有1对咽侧下外声囊,声囊孔大,呈圆形;有雄性线。
卵:卵粒呈白色,平均卵径为2.8mm,外有卵胶膜2层。
蝌蚪:生活时背面深棕色或深灰色,尾部橄榄绿色或深灰色,尾鳍上有细线纹。第37-39期蝌蚪头体长18mm,跗足长5-7.2mm,尾长为体长的1.7倍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98;尾肌发达,尾鳍前段低平,尾端钝圆;体扁平;吻长,吻端圆,鼻孔位于吻眼之间;眼位于头背面;出水孔位于体左侧,有游离短管;口后有1个大的腹吸盘;肛孔小,开口于游离肛管末端。口大,位于头腹面,上唇缘口角处唇乳突整齐,下唇乳突一排;唇齿式为Ⅲ:4+4/1+1:Ⅱ,少数为Ⅲ:3+3/1+1:Ⅱ;口后方有一 “U” 形大的腹吸盘,腹部后方左、右各有1个黄色腺体,小蝌蚪两腺体相遇,背面眼后有1对腺体。跗足长8mm的蝌蚪,背侧褶隐约可见,胫、跗背面深色横纹很醒目,口部及腹吸盘无变化,腹后两腺体在股基部相遇;右前肢已伸出的蝌蚪,体长28mm左右,尾长20-30mm。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外形特征与山湍蛙Amolops monticola相近似。崇安湍蛙体小;吻较长,约为体长的150%;第三指吸盘小于鼓膜;颞褶不显;背侧褶较窄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该蛙生活在海拔700-1800m的林木繁茂的流溪及其附近。非繁殖期间大多数个体分散栖于山林灌草丛地带;繁殖期间成蛙大量群集于流溪内求偶配对。夜晚雄蛙常蹲在溪中或溪边大石上呜叫,鸣声响亮;抱对雌、雄蛙常顺流而下。刘承钊曾于1940年7月18日到8月14日在四川峨眉山观察到成蛙求偶抱对情况,7月18-20日3天内在山溪一瀑布下采到顺流而下的抱对成蛙125对,说明此期间正是该蛙的产卵盛期,但沿溪寻找,未发现其产卵场所。费梁等曾于1995年6月下旬在四川都江堰青城山也观察到类似现象,并将抱对雌、雄蛙带回室内饲养,在玻璃缸内可以产卵;卵群黏附在玻璃缸壁上,呈椭圆形块状,卵群中央卵较少,周围卵多重叠多层;卵块长50-70mm,宽24-31mm,厚8-13mm,每一卵块卵数为417-421粒。可见,崇安湍蛙在四川境内繁殖期为6-8月。此外,5月份在云南孟连采到雌蛙,怀卵278粒(杨大同,1991);此蛙在浙江则于5-6月产卵(黄美华等,1990)。因此,崇安湍蛙的繁殖期可能因地而异。蝌蚪生活在山溪中石隙内、石块下或吸附在流水中的石块上。在室内观察,蝌蚪可借助于吸盘和口的开合使身体向前移动。
宋志明等(1975)对甘肃文县的崇安湍蛙食性进行分析,结果表明崇安湍蛙均以有害昆虫为食,其有益系数高达1000%。无疑,该蛙对林木害虫的防治有一定作用。
宋志明等(1975)对甘肃文县的崇安湍蛙食性进行分析,结果表明崇安湍蛙均以有害昆虫为食,其有益系数高达1000%。无疑,该蛙对林木害虫的防治有一定作用。
海拔范围
国内分布
地理分布 陕西(周至、太白)、甘肃(文县)、四川(万源、南江、青川、安县、洪雅、峨眉、天全、汉源、石棉、合江)、重庆(城口、江津)、贵州(雷山)、云南(景洪、孟连)、浙江(江山、泰顺、遂昌、龙泉、庆元)、湖南(张家界、桑植)、福建(武夷山、邵武、德化)、广西(龙胜、德保);
分类讨论
讨论 刘承钊和胡淑琴(1959、1961a)将采自云南景洪勐养的2雄、1雌标本鉴定为长吻湍蛙Staurois nasica(=Rana nasica),并做了描述。Yang(杨大同,1991:31)在其湍蛙类著作中将长吻湍蛙归人背腺湍蛙属Huia,并将该种名改订为长吻背腺湍蛙Huianasica,同时认为刘承钊和胡淑琴鉴定为长吻湍蛙的勐养标本不是长吻湍蛙Stauroisnasica,即认为在中国境内无长吻湍蛙的分布。此后,吴贯夫和田婉淑(1995:50)则将云南勐养的这3只标本描述为新种——勐养湍蛙Amolops mengyangensis。
费梁和叶昌媛于1996年在巴黎国家自然博物馆查看了长吻湍蛙Amolops nasica(=Rana nasica)的地模标本,其体型较大(雄蛙体长46mm,雌蛙体长67mm左右),吻呈盾形,明显延长似鸭嘴竹叶蛙Odorran(B.)nasuta的吻部,颊部垂直等特征,明显不同于中国云南勐养的标本[2雄蛙体长39-40(39.5) mm,1雌蛙体长60mm,刘承钊和胡淑琴(1961:230)],故赞同Yang(1991:31)关于勐养标本不是Amolops nasica的意见。此后,费梁等又查看了云南景洪勐养的勐养湍蛙Amolops mengyangensis 3只模式系列标本(CIB 579034、CIB 579037、CIB 579101)的形态特征,并与崇安湍蛙做了比较研究,二者在体型大小、吻部形状及其长度、颊部垂直程度、指上婚垫和趾蹼等形态特征基本相同,尤其与云南孟连的崇安湍蛙[见杨大同,1991:174;赵尔宓和杨大同(主编,1997:108)]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,其吻长与体长之比均为15%,从形态上很难找出上述两个种的差别。Ohler等(2000:85)在 “越南北部两栖动物名录” 中记载越南也有崇安湍蛙分布。因此,根据以上形态学研究和崇安湍蛙的地理分布格局,费梁等(2005a:269)在《中国两栖动物检索及图解》-书中将勐养湍蛙 Amolops mengyangensis作为崇安湍蛙Amolops chunganensis的同物异名。最近,杨大同和铙定齐(2008:93-94)也将云南景洪和孟连的标本记载为崇安湍蛙。
费梁和叶昌媛于1996年在巴黎国家自然博物馆查看了长吻湍蛙Amolops nasica(=Rana nasica)的地模标本,其体型较大(雄蛙体长46mm,雌蛙体长67mm左右),吻呈盾形,明显延长似鸭嘴竹叶蛙Odorran(B.)nasuta的吻部,颊部垂直等特征,明显不同于中国云南勐养的标本[2雄蛙体长39-40(39.5) mm,1雌蛙体长60mm,刘承钊和胡淑琴(1961:230)],故赞同Yang(1991:31)关于勐养标本不是Amolops nasica的意见。此后,费梁等又查看了云南景洪勐养的勐养湍蛙Amolops mengyangensis 3只模式系列标本(CIB 579034、CIB 579037、CIB 579101)的形态特征,并与崇安湍蛙做了比较研究,二者在体型大小、吻部形状及其长度、颊部垂直程度、指上婚垫和趾蹼等形态特征基本相同,尤其与云南孟连的崇安湍蛙[见杨大同,1991:174;赵尔宓和杨大同(主编,1997:108)]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,其吻长与体长之比均为15%,从形态上很难找出上述两个种的差别。Ohler等(2000:85)在 “越南北部两栖动物名录” 中记载越南也有崇安湍蛙分布。因此,根据以上形态学研究和崇安湍蛙的地理分布格局,费梁等(2005a:269)在《中国两栖动物检索及图解》-书中将勐养湍蛙 Amolops mengyangensis作为崇安湍蛙Amolops chunganensis的同物异名。最近,杨大同和铙定齐(2008:93-94)也将云南景洪和孟连的标本记载为崇安湍蛙。